长征英雄渐行渐远,但长征的精神万古流芳。请记住,英雄,不怕阵亡,怕被遗忘。我们虽然不能成为那个时代的英雄,但我们的梦想能成就英雄。 11月30日,梅双TALK第四讲《一个人的长征》在梅双学术报告厅开讲,长征文化研学者、中国著名摄影家、纪录片导演左力老师将重走长征路上的所见所闻和感悟分享给在校师生,把长征精神传递给更多的梅双学子,让他们真正了解那段历史的价值。 关于左力老师 左力,长征文化研学者、历史纪录片导演。 2013年10月10日,左力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一个人的长征·1》的徒步生活,耗时374天,于2014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行程二万四千二百华里(12100公里),完成了中央红军长征线路的历史重走。 2017年3月18日,左力再次出发,开始了四年走读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一个人的长征·2》。净走434天,穿联22个省市(500多个乡镇)的历史战场,行程三万三千八百华里(16935公里)。 在长达七年(近六万里路)的徒步跋涉中,左力一路边走边讲,和沿途十几万现场听众一起分享长征故事。从历史现场采集的故事涵盖了红军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壮阔历史。 为什么要重走长征? 1995年,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左力老师与摄影组应邀拍摄抗日战争题材的纪录片,由此接触到了共和国的开国上将——杨成武、萧克、陈锡联等将军。在此过程中,了解了许多不为世人所知但又惊心动魄的故事。
杨成武将军回忆了战友陈树湘。陈树湘是红军第34师的师长,湘江血战中,他率领的红军第34师为掩护大部队,最后全军覆没。陈树湘因腹部受伤被俘,他在被敌方连夜送去报功途中,自行绞肠而死。
拍摄结束后,左力老师开始思考,这个年代的年轻人并未真正了解战争,只是从电视、从课本上收集了碎片化的片段。于是,他心中萌发出一种想法,“希望有天,能用自己的方式,到达历史现场采集故事,并把它们带回来讲述给孩子们听。”
2006年,左力老师在纪录片《发现幸福之旅》的拍摄路上不断与长征路线相遇,路上不为人知的美景、途中偶遇的走长征路的比利时夫妇、《人类1000年》对长征高度的评价——中国长征堪称世界军事史上一次无与伦比的军事长征......越来越多的事让左力老师坚定了重走长征路的计划。终于,2013年他在江西瑞金正式踏上了一个人的长征旅途。 什么是长征? 长征是一场历史磨难、是一次绝地反击、是一种向死而生。它是从一场被迫的逃难开始,很多人不知道这一出发,就再也回不去了。一些红军家属怀着孩子,挺着大肚子走上了长征路。而红军女战士的分娩,构成了长征历史上最惨烈的开局。 邓发的夫人陈慧清在一场激烈的突击战刚一打响时突发难产,为了等孩子顺利诞生下来,董振堂下令让红军战士们在前线死守了几个小时,伤亡惨重。战后,许多红军战士不理解董振堂的做法,为什么要因为一个女人一个孩子,白白牺牲掉这么多战士的生命,董振堂吼道:“你们瞪什么瞪?我们的流血和牺牲不就是为了这些孩子吗?!” 此外,长征的路上还有许许多多震撼人心的故事:钟赤兵,唯一一个用一条腿走完长征全程;贺子珍,用自身的身躯挡住17枚弹片救下伤员;若尔盖的班佑河边的雕像,纪念着那些因饥寒交迫而失去生命的年轻战士们…… “我们缺故事吗?我们不缺;我们缺英雄吗?我们不缺。只是没人给孩子们讲这些,我们的孩子们不知道这些故事,也不知道80年前这些军人曾经付出了什么。” 左力老师通过分享他重走长征路路途中发生的故事和切身感受,让在场的师生感受到“一个人的长征”不仅仅是长久的行走,更是与历史的深情对望,是对光辉岁月的感怀回应。 从来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在负重前行:革命年代,是无数先辈的负重和牺牲换来新中国的诞生;和平年代,是无数建设者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成就今天的辉煌。 ⌜红军长征的胜利 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你知道在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大授衔时,245个中将以上军衔的将军, 有多少人参见过长征吗?⌟
长征精神是什么? 著名艺术理论家孙振华博士说:时间的距离使长征越来越具有普遍的精神性,以至于成为一种精神符号。它代表着忍耐、坚强、牺牲和百折不回的意志,它是理想和信仰的代名词。长征精神的抽象化,又应和了每个人心里都可能潜藏的那个“长征”——渴望冒险、渴望献身以及体验艰难险阻的冲动。 左力老师在自己的分享平台写道: “在二战纪念碑上刻写了这样一句话:我们不怕阵亡,我们怕被遗忘。有一天,我走在长征路上,忽然想起:在我们走过的每一寸土地下面,是不是都躺着一个我们时常想念却又时常想要告别的烈士。如果他们的鲜血没有渗入地下并且也不会凝固,我们这块土地是不是早就血流成河,我们迈出的每一步是不是都会在这条血河里激起汹涌的浪花。”